海 岸 线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船 舱 口
  

 
瞭 望 台
 
 

 
 
 
中国编剧有行业无产业
[ 2009-5-4 23:00:00 | By: 布瓜 ]
 

有家报纸最近对《鲁豫有约》等多家访谈节目进行观察,发现这类节目普遍处于举步维艰、“无话可说”状态,有的甚至徘徊在生死边缘。报道还总结了这类访谈节目存在情感造假、内容失真、设计太多、煽情刻意、内容恶俗等陋习,结尾意味深长地点了一句:“无话可说的,还有这纷纷扰扰的电视剧市场”。


我并不在乎这类访谈节目的生死问题。草木有荣枯,节目有兴衰,再正常不过。但这些访谈节目的“失语”状态,加深了我的一个观感:国内影视行业太不注重编剧的地位和作用了。这些访谈节目之所以“无话可讲”,与其说是“设计太多”,不如说在于缺乏原创力,所以纷纷走进死胡同。


去年初美国编剧大罢工,让人领略到这一群体在美国影视领域中的强势一面。美国编剧协会(WGA)一宣布正式罢工,不仅多部电视剧立即停摆,连许多脱口秀节目也纷纷中止直播,靠重播节目维持。而一听说罢工结束,最高兴的当数将要举行颁奖典礼的奥斯卡主办方,因为需要那些“天才编剧”为颁奖设计台词。你看,影视行业离了这群灵魂人物,简直啥也干不成了。


而在国内,影视作品漠视编剧的正当权益已是众所皆知。试想,连基本署名权经常都得不到尊重,国内编剧的地位能好到哪里去?记得美国编剧大罢工后,国内编剧也闻风而动,近百名编剧签署维权声明,宣称“从今天起,面对侵权,我们的忍耐度为零。”但在弱势业态下,这场纸面上的维权行动最后不得不黯然收场。


访谈类节目更不用说了,我甚至怀疑国内那些访谈节目根本没有设置专业编剧人员。事实上,一档节目能否做好,不光站在台前的主持人要有水平和魅力,幕后制作团队更为关键。为什么美国编剧一罢工,那些名嘴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道理就在这里。还有,国内编剧往往都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多没能形成团队作战格局。而在美国,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往往需要一个强大的编剧团队为之服务。编剧们在一起互相激发灵感,也是原创力的一大来源。


在美国生活的女作家查建英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越来越多的哈佛大学及其他老牌大学的毕业生加入了编写和制作电视剧的行列,许多正走红的美剧和脱口秀节目,幕后编剧名单简直像一个哈佛校友会,而这些人历来集中在法律、医学、投行等收入高的行业。她认为,编剧这行现在“含金量”很高。以《辛普森一家》)为例,一个高级编剧兼制片主任可以拿到70至300万美元年薪,而一个初级的剧本编剧参加一年22集的工作也可以拿到11万美元年薪。这样的高工资,连律师业也没法比。要知道,她说的还是12年前的事。美国编剧如今并不满足于此,去年大罢工的主要诉求就是从影视作品的网上收益中获取分红——最后他们部分实现了愿望。


国内编剧的收入当然不好和美国人比。整体而言,国内编剧收入也不算太低。比如一线编剧(比如海岩、刘恒等人)的稿酬可以达到一集10万元左右,收入最少的无名写手也能拿到每集3000至5000元。但由于在整个影视制作过程中,国内编剧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角色和定位被严重边缘化,这直接导致了国内编剧实际上有行业而无产业、没有形成正规化运作模式的灰色现实。在大部分影视作品中,编剧不过被看成一颗小小螺丝钉,一些“传统作家”甚至很瞧不起编剧行当。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编剧的激情和原创力难免有所不足。而失去了灵魂,无论电视剧还是访谈节目,自然无可避免地走向空洞化。

作者:魏英杰

 
 
  • 标签:影视编剧 
  • 发表评论:
      

     新 大 陆

       

     


        

     指 南 针

        

      

     

       

     

      留 声

      


      

     

     


     

     
     




      避 风 港


    天涯博客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