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如同工业化生产一样,本身也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有自己的模式和标准。互联网时代,事件性新闻策划的“5W+1H”传统模式遭遇严峻挑战。本文提出的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模式,正是希望突破新闻策划的线性思维,在细化、深化“5W+1H”的基础上,以“人物”为中心,打造网络时代立体新闻策划结构。
事件性新闻策划向来有5W和1H的经典模式,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但网络时代以来,单纯的事实性传播(即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已经不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
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早就提出:新闻有“What”和“So what”两个层面。网络时代我们面临的,正是事实性传播“What”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如何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
沿着“What”和“So what”两条主线,来看网络时代新闻的意旨,其实关键在于“记录”和“解读”两个层面。而“记录”和“解读”,恰恰也源自事实、价值二分法的思维方式:事实性传播(What)层面,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全景记录”和“精细记录”,也就是分别把事实从广度和深度扩展开去;价值性传播(So what)层面,讲究学科工具性的解读,而解读的重点又在“何故”和“如何”上。
驻足网络时代回看“5W+1H”的模式,遗憾尽出:5W和1H这六种元素,仍然以一种线性思维存在,单个元素的细化不足,以“事件”为中心,但彼此间的关系也模糊不清;而“十字架”模式正是希望突破新闻策划的线性思维,在细化、深化“5W+1H”的基础上,以“人物”为中心,打造网络时代立体新闻策划结构。
以下是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
如图所示,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的左端是时间“When”,右端是地点“Where”,上端是如何“How”,下端是原因“Why”,中心则是人物“Who”。但是,在新闻策划的具体实践中,以上五个元素都在不断深化,并被赋予新的意义,如时间成了历史,地点成了环境,人物成了利益方等等。
而就事件性新闻策划模型的选取过程中,笔者尽管选用的是西方文化中棱角分明的十字架,但其内涵要义在于以“人物(who)”为中心,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且元素间相互影响。
十字架横向按照“时—空—人”的事实性传播框架,由中心的“人物(who)”衍生出“历史(when)”和“环境(where)”两个二级路径,其中“历史(when)”又可衍生出“类比”和“延续”两个三级路径,而“环境(where)”则衍生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个三级路径。
十字架纵向按照价值性传播框架分别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由中心的“人物(who)”衍生出“如何(how)”和“原因(why)”两个二级路径,其中“如何(how)”又可衍生出“如何发生”“影响如何”“如何发展”三个三级路径,而“原因(why)”更是可以按学科工具衍生出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三级路径。
而在具体新闻策划中,我们往往采取“单篇文章强化单个元素”的方式。无论沿着那条路径走下去,都可以单独成文。以下就每个元素、路径做简要说明:
1.时间When
时间,是一切事件的势能。
传统的事实性传播中,“When”这个元素,仅仅代表着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以“某年某月某日”的形式存在。
如今价值性传播的新闻策划,要求我们把“when”这个元素,赋予其“历史”意义,即常说的新闻要有历史厚度,要有大时代的格局。
透过历史看新闻,往往又有类比和延续两种维度。
横向的类比维度上,历史如同一个圆圈,首尾相连。我们经常发现,历史在做简单的重复,而一个个人物的身上,也隐显昔日英雄的影子。我们需要做的,往往在于比较如今的新闻事件与过去有何相同或者差异之处,历史上哪些真实有趣的细节,可供我们使用。
纵向的延续维度上,全在历史发展中的因果二字。如今的新闻,往往要求我们全景式地记录“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报章上某某事件“始末”、“全程”、“追踪”等字眼背后,是追溯事件源头、顺着“量变”水流直下,以求查实前因后果(关联度)的记者。
他们的做法,正是“延续”;而因果之中,是“when”赋予“why”的时代局限,赋予“who”的性格、思想观念,赋予“how”的偶然与必然、量变与质变。
2.地点Where
地点,是文明天然的分野。
传统的事实性传播中,“Where”这个元素,仅仅代表着事件发生的地点,往往以“在某地”的形式存在。
如今价值性传播的新闻策划,要求我们把“where”这个元素,进一步发掘其蕴含的“环境”意义,即把新闻置入不同的环境、文明发展阶段中去看。
新闻事件所处的环境,一般分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这些环境将为新闻事件的发生酝酿着必要条件,即媒体常说的新闻背景。例如:政治法律环境层面,很多时候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方,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件中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选择;经济环境层面,新闻事件中是不是有金钱的因素存在,金钱的作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社会文化环境层面,那些文化、习俗、道德或者家庭生活的变化,是否影响了新闻事件的发生等等。
而通过内外不同环境的对比、类比,来对新闻做全方位的解读,是媒体在新闻策划中常用的手法。如重庆的出租车罢运后,我们会去看看为什么太原出租车非但不罢运,甚至成为样本;中国发生毒奶粉事件,我们会去看看国外是否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他们又是怎么应对的。
如果说十字架左端“when”元素的深化,是对新闻事件在历史维度上的全景式解读;那么十字架右端“where”的深化,则是对新闻事件在社会环境甚至文明发展维度上的全景式解读。
3.人物Who
人物,是利益博弈的核心。
传统的事实性传播中,“Who”这个元素,仅仅是事件发生的施者或者受者,往往以“某某做了某事”的形式存在。
如今价值性传播的新闻策划,要求我们把“who”这个元素,赋予其“利益相关方”的标签,即须看到每个新闻事件的背后,其实是各个利益相关方(人物)之间的博弈。
他们的博弈,又可以具体分为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去观察。态度层面我们记录下的是各个利益相关方(人物)的语言、心理、情感,行为层面则是他们具体的动作、行动。若要再深入一步,则是要发掘超越人物自身利益之上的“思想”的力量。
与此同时,价值性传播的新闻策划不同于事实性传播的一点,在于“Who”这个元素取代“what”,成为整个新闻记录和解读框架的核心,事件因人而起,而不是人因为事件而存在。
新闻策划十字架中,“who”居中,“when”和“where”分居两侧。因为凡是人物,无不受到其所处时空的影响。大历史、时代背景(when)及周边环境(where)通过对人物性格、理念的塑造,直接影响这个人物做出的选择,甚至命运。
而就居中的“who”而言,又有大小之分。整个人类的历史,虽说已经从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到如今普通人的时代,但历史本身仍然有大人物和小人物。大人物引领潮流,小人物只能随波逐流。在每个转折点上,大人物做出的选择,往往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小人物所做的选择,却是社会演进的最细腻的印证。
新闻所记录和解读的,无非是在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下,人物自身性格、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他们基于自己所处的利益方立场,去判断情势,进而作出的态度和行为层面的反应和选择。
利益分明,条缕清晰,是新闻策划一开始就需要的。
4.如何How
如何(How),是对新闻事件继十字架横轴上“时—空—人”的框架分析后,在事实层面所做的广度上的拓展。位于十字架上端的它,可细化为“三个如何”:
第一,记录事件“如何发生”。即事件中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全过程。既然有博弈,就有正反双方的矛盾冲突;戏剧般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矛盾冲突又如何愈演愈烈?
第二,分析事件“影响如何”。即事件影响范围有多大;事件到底意味着什么;事件对各利益相关方有何利害刺激,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分别做何反应。物理学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新闻策划中同样要关注这一点。
范围有多大,是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定量,其衡量标准往往是时间的长短,环境的大小,人物利益的得失、思想观念冲击的轻重。如毒奶粉事件的影响是从河北三鹿一家企业,逐步扩展到全国包括上游奶农、下游奶企的整个奶制品行业,进而到整个国家的公信层面。
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是在事件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评论或点评,给新闻事件定性。
至于各利益相关方的利害刺激上,我们需要关注正反双方通过其态度和行为上的“反作用力”,是在加强还是减弱事件的影响,促进还是阻挠事件的发展。
第三,预测事件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从理性、建设性的层面,还有一个“怎么办”的问题。
5.原因Why
最后要谈的是新闻解读的最关键之处“why”。位于十字架下端的“why”元素,是继对新闻事件“时—空—人”框架分析后,在价值层面所做的深度上的拓展,亦即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的“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
策划会上,我们经常发愁于寻找一个报道的角度,在渴望灵感出现的过程中痛苦不堪。其实寻找独家的新闻报道角度,并不能被动的诉诸于随机的灵感,而恰恰在于对新闻盲点的洞悉(上文对“How”元素的细化),以及学科分析工具的运用(对“why”元素的深化)。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这句说《红楼梦》的话,恰恰阐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看待事件的角度截然不同。那么找角度时,反推之,为什么不试试运用行业、学科的分析工具呢?
深化“why”,要求我们在新闻策划中主动、有意识地引入尽可能多的学科分析工具,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而非随意找几个万金油式的专家,在文尾做总结式的点评。而综合运用多学科分析工具,本身也是新闻策划从线状思维到网状思维的改变。
笔者查询了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共设五大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其中新闻策划相关的学科工具运用,主要集中在五大门类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有19个一级学科,其中最经常运用的分析工具,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等等。
学科分析工具的具体运用上,除了对学科专业名词的借势、套用外,更重要的是用学科中的规律、模式来观察和解读新闻事件。如我们经常用到的社会学中的阶层分析,政治学中的势力均衡。即使是博弈二字,也源自数学。
当然,心理学很多时候也可以作为观察新闻人物的一个工具。比如当事人自我意识、复仇意识或者愿望满足,是否推动了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
平常不妨多读读《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经济学家茶座》之类的小书,可以用来训练自己的学科工具分析能力。
(作者: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