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记者中心骑士国际新闻奖评委会:
我很荣幸和愉快地向你们推荐中国最优秀的年轻记者曹筠武,他有充分的理由获得这个奖项。
曹筠武是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这份将编辑部设在广州的周报具有迥异于官方媒体的独立气质,在新闻专业主义方面孜孜以求,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也有着真诚和高远的抱负,以真实和优质的深度报道获得广泛尊重,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媒体。曹筠武是这份周报25年历史中的年轻一代杰出记者中的佼佼者。
他在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特稿等众多领域均有出色表现,更在突发新闻和灾难报道中表现出卓越的勇气。
《系统》是曹筠武的众多优秀报道中的最优秀者。这篇发表于2007年12月20日的特稿长达12000字,历时2个月的采访乃成。《系统》讲述了一个虚拟世界中的故事,却自然地将主题升华到自由与禁锢、金钱与政治。它叙述了在一款网络游戏中,一个玩家被游戏“系统”诱惑和操纵,不断投入金钱和精力来发起“战争”,当她觉悟到自己在过着一种“被控制”的生活时而试图反抗时,她的抗议却遭到无情管制。她与其他玩家在游戏中非议“系统”,他们的话却被变成了一连串的星号,他们聚集到游戏中的广场上抗议,因此被关进了在游戏地图中根本不存在的监狱。与xx的现实世界惟一不同的是,这名女玩家有机会选择不再回到这个虚拟世界。
这篇报道既揭示被主流视野忽视的虚拟世界的种种残酷,也令人联想到xx的现实世界。它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句子来暗示读者这一切与现实世界相关,但是读者在报道中看到的一切——一个置身于所有人之上的“系统”的强权统治,它对金钱的贪婪,社会的示范、大众的迷失、“违禁词”和神秘的监狱等等,都与现实生活有着这惊人的一致性。
在本质上,《系统》是一篇关于极权资本主义的报道。它令人想起《1984》和《古拉格群岛》,也触及到了它们在其年代尚未被发现的“极权统治的目的更多地为了金钱”这一法则。我想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在一款网络游戏中发现了人所不察的政治的魔影。因此,请注意它在xx的xx环境中具备的特殊意义。写作这样一篇报道同时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聪明。它体现了记者操作这个时代的最重大的题材的抱负,揭示最深邃的事实的智慧,指向不可言说之事的大胆。
它用深沉而有活力的汉语写就,语句间节奏铿锵,扣人心弦,无一丝渲染,读来却令人深深恐惧。
《系统》也是含义丰厚的报道。它涉及到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史玉柱,他是那款网络游戏的开发者和经营者。此人发达之道之一在于娴熟地利用人性的弱点,以及利用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沉疴,比如对强权的膜拜(xxxxxxxxxxxx)。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的统治者,他的做法与xx的复杂现实是匹配的,恰如xx文化与体制之间构成了共生关系。《系统》并未就此做任何黑白分明的判断,而是促使读者深思:为什么xx现实会有这样一种复杂性?
这一报道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新闻同业纷纷赞扬,北京、上海、武汉和汕头的著名新闻学院的学者们也给出极高评价。
《系统》的发表本身也构成了一个事件。发表之后,它被从南方周末网站及各新闻网站上删除。可是已经在报纸上读到它的读者们出于对它的激赏,以及对xx和“金钱无敌”的愤慨,掀起了一波声势浩大的“人肉转载”行动,试图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这一行动由几位知名博客作者发起,是当时中国最有声势的网络事件。最终,这篇几乎没有在网络上出现的报道,却成为了中国文字深度报道中的网络转载率最高者。“系统”此后被评价为“南方周末送给中国所有自由主义者的圣诞礼物”。
《系统》是中国5年来的最佳特稿。在它发表的那一天,很多人就已经明确无误地认定它是一个经典。
曹筠武还是一位不辞辛苦、敢于揭示真相的调查报道记者。他的另一篇报道《“7.18”,济南黑色3小时》记录了山东省省会的一次导致至少36人死亡的暴雨灾难,指出灾难的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就在于城市下水系统的老化和城市管理者多年来对这一系统的建设的忽视。
在中国,天灾与人祸的伴生已是新闻业熟知的常态,但仍少有记者能够调查周详,抽丝剥茧,向读者提供准确而完整的信息。《“7.18”,济南黑色3小时》就是可为范本的优秀篇章之一。
同时这也是一篇包含同情心的报道。它笔触广泛,叙述了死者、逃生者、救人者等等的故事,记录了在3小时暴雨之中,当城市濒临瘫痪、无从寻求依靠之时,普通的济南市民却迸发出了惊人的勇气、坚强和爱。
《飞索求学》则是由一篇报道而改变了被报道者的悲凉命运的例证。曹筠武为了这篇报道深入到中国西南端的密林中,报道了贫困山区中一群小学生只能利用一根绳索危险地跨过湍急的江河去上学的故事。他的杰出文笔使得孩子们的悲伤和坚韧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激起了读者们热切的善意。这篇在2007年秋天发表的报道,使得社会捐助去到当地,建成了两座索桥。
这篇报道也感动了中国电影业,已经被拍摄成电影。“飞索求学”的故事广为中国人所知,当时报纸上发表的孩子们吊在绳索上过江的图片,也跻身那些关于贫困孩子们的经典照片之列,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视觉记忆。
为曹筠武赢得最广泛的声誉的,则是他在2008年发生于四川省的汶川地震中表现出的突出的勇气。
当年5月12日当天,地震发生后2个小时,曹筠武已经置身于灾难现场,自成都市向重灾区徒步行走并采访。在交通和通讯断绝的情况下,地震发生的最初几天中很少有记者能够完成工作。仅仅两天后,14日,就在很多记者还在赶往成都的路上的时候,曹筠武已经写出了《都江堰—汶川:90公里生命之路》。这是中国新闻业最早的长篇现场报道之一,发表在次日的南方周末号外上。
在地震报道期间,曹筠武与两位同事的徒步采访是模范式的,他们在断裂的公路、数百米高的山脉和密林间前行,成为了抵达震中映秀镇的首批记者。作为一个也参与过地震报道的记者,我非常了解他们冒着巨大的危险。同时,在地震后的最初几日进行采访的难度远远大于后来,除了滚石和滑坡的危险之外,还有难以想象的艰难和难以克服的恐惧感。曹筠武用他的灾难报道经验很好的应对了这些。作为南方周末最早进入灾区的记者,他的行动鼓舞着后来参与其中的数十位同事。
发表于5月22日的《汶川没有死去,汶川仍然活着》,则是南方周末《汶川九歌:大地震现场报告》主题报道中的首篇文章。曹筠武是率先抵达汶川的记者之一,他的这一作品则是大地震后关于汶川的首篇深度报道。这篇报道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遭遇和反应,文笔沉痛,又有感人至深的暖色。南方周末的这组报道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汶川地震现场报道,而作为头版报道的《汶川没有死去,汶川仍然活着》则是其中的标志性的篇目之一。
基于以上例子中的体现出的优秀素质、杰出业绩和理想主义精神,我向你们推荐曹筠武获得这一奖项。
他已是中国卓具影响的记者。以南方周末的发行量和传阅率计,他拥有忠诚的800万报纸读者,另有难以计数的网络粉丝。他有着富有吸引力的个人形象。他有普遍性的新时代优秀素质,富有个性,充满活力,善于提出创见,也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式的聪明、谦逊和追求成功的现实感。
在中国,人们把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人叫作“80后”,一般认为他们活跃聪敏,但对严肃的事情不感兴趣。曹筠武就是破除这一成见的一个杰出的例证。他的理想主义精神漫溢在每个行动之中,他的头脑又使他可以理解到中国的现实是多么复杂,因此在新闻工作中总是有清晰的目标又不会失之简单。他谨慎、客观,信奉新闻专业主义,同时也意识到“启蒙”与人性的重要,因此并不畏惧把感情灌注到笔端。他是在客观冷静与道义感之间取得平衡的一个典范。
李海鹏
附:关于“骑士国际新闻奖”
骑士国际新闻奖(Kn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Award)是由非盈利组织国际记者中心设立的,旨在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奖项。奖项的候选人由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以及骑士国际新闻团会员(Kn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llows)举荐。
今年的颁奖典礼将于11月12日在华盛顿的罗纳德里根大厦和国际贸易中心举办。来自ABC的George Stephanopoulos将作为此次颁奖典礼的司仪,大约500位新闻媒体人将出席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