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今日推出《2009年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1月-10月),特邀一批上世纪80年代从事文化启蒙的著名文化人点评今日文化现象。出场嘉宾有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丛书《走向未来》副主编陈越光,80年代最受欢迎的文化杂志《读书》杂志编辑部负责人王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杨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李泓冰。他们对今天的互联网和流行文化有冷静的观察和峻切的批评,在有的时候、在有些领域可能还有几分隔膜,但无不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有热切的期待,内心澎湃的青春激情令人动容。
怀念迈克尔,怀念中国改革的青春
特邀专家陈越光(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上世纪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副主编):迈克尔杰克逊对于一代人的意义,不仅是开启了一个时代,更不仅仅在于没有他,“世界至少将迟50年才有现代MV,流行乐坛将退后至少20年”。迈克尔不是扛起时代的大门而自己始终站在门口的人。他是开启者,但开启的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之门,被他引入者将看到他像苍穹般笼罩了一个时代!当人们渐渐走出这个时代,突然,他离去了,人们心中的那个时代又被陡然唤醒。
中国乐迷如此怀念迈克尔确实有一种怀旧情结,但不是对流失岁月的感慨而已,是怀念一个时代——他们初次被迈克尔震撼的20世纪80年代——那是他们的青年时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青春期,能产生像迈克尔那样全方位的堪称为“巨人”的时代。迈克尔是音乐的全才,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他是一个对人类和社会保持热情的人,而不是只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里自娱自乐的人。
怀念迈克尔本质上是在怀念一种前卫的心理状态。当年,迈克尔打动中国人的是他的音乐,但喜欢迈克尔的人不仅是喜欢他的音乐,更是喜欢和认同那种“前卫”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这里,迈克尔不朽的灵魂中充溢着为创造而创造的精神。他不是为了成功而创造,他是为了创造而创造。成功是个比较,再平庸的时候也有一把成功者。今天,到处可以看到把成功像个瓷碗般捧着的名流和“大师”,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成功”,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来兜售“成功”。当然更让人怀念那种不管不顾、我行我素、由心而发的创造,不怕反对的狂风暴雨,一泻千里的“迈克尔旋律”——青春的旋律!
董海博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之时,正值美国经济遭受重创,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他是一个经典的草根成就榜样,他辉煌与衰落的经历,为陷入经济危机的世界人群带来了巨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撑。众多国家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以及各类媒体的海量报道,使对他的纪念一度成为世界最流行的主题。在中国,自从他去世的消息从凌晨传来,巨大的情感宣泄狂潮便先从国内各大网络社区、qq群等蔓延开来。人们感叹从未有人像他飞得这么高,也跌得如此低。他创造的奇迹,将沮丧的人们再次带往那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黄金年代,而这种怀念因为经济危机的特定背景,更增添了深深的悲情色彩。
人民需要“小沈阳”
特邀专家王 焱(《社会学家茶座》执行主编,上世纪80年代《读书》杂志编辑部负责人):赵本山克隆出了个“小沈阳”。凭借央视的春节晚会,他一炮蹿红,成为新的娱乐明星。“小沈阳”人高马大,嗓音高亢,但作风阴柔女气。他的两个小品其实都是一个主题,即身怀绝技的一介卑微小民,渴望通过现代传媒提供的舞台,咸鱼大翻身,实现一己的明星梦想。“小沈阳”的表演庄谐杂出,着实令人捧腹。当今世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泯。“小沈阳”的滑稽表演想来也是雅俗共赏的。
中国古代的所谓“优”,本意原来就是一种调笑戏弄的行为,后世则将从事表演行业的人概称为“优伶”。因此,若论表演行当,当初原本都是以滑稽调笑、讽谏时弊为本的。古代优伶谈锋的机智,调笑的诙谐,不但确实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甚至能够以委婉、诙谐的艺术媒介向君主进谏,进而影响政治,往往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代罗马统治者认为,人民需要的只是“面包与马戏”,即基本的生活资料与“无厘头”的娱乐即可。后世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却发现,艺术文学的各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启蒙的武器,唤起人们改变世界的雄心。明代的知识人也说戏剧小说是“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明代画家陈老莲则认为,聚徒讲学,庄严正论,不如伶人献徘,喜叹悲啼,“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
启蒙时代的知识人给艺术文学赋予了重大的使命,既充实了其意义,也增加了其负担。在现代社会,从事这些行当,难度是相当大的。军阀时代,说相声的人进监狱是家常便饭。而西方社会,丑角往往由剧团的团长亲自出任。这可以说明像相声、小品、丑角一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难度。
二十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现代流行的大众文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然而批判归批判,流行自流行。大众流行文化风靡世界横扫社会的风头却未尝稍减。法兰克福学派给大众流行文化列举的罪状共有四项:即商品化,技术化,齐一化,强迫化。这一文化批判并非无的放矢,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文化民主化的时代正在来临。著名文化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就认为,现代社会里的通俗文化,比少数文化贵族享用的高雅文化更应受到重视。美国哲学家卡普兰对两种文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香槟和白兰地固然是最好的饮料,但周末下午在球场,我们却需要一杯啤酒。
在达尔文看来,人是动物中唯一会笑的生物。现代社会是一个紧张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重负,工作的压力,都需要排解释放。即便只是单纯的为了博人一笑而表演,不管是“无厘头”也好,“劝百而讽一”也好,其实,都为人们所需要,无足深责。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我觉得倒是当今的滑稽艺术,无论相声、小品还是喜剧,风格还是过于单一。艺术需要多样,需要创新。我们在观看“小沈阳”开怀一笑的同时,也期待那种能够警世旷世、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艺术作品也能够更多问世。
宝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小沈阳在除夕夜通过电视让全国亿万观众认识了他。网络媒体和普通网友也不甘寂寞,纷纷通过网络博客、社会论坛和大学生论坛对小沈阳的表演风格进行分析、讨论。百度、google、搜搜、土豆、优酷五家网站的视频搜索工具检索到的《不差钱》视频数就多达82957条,各主要网站制作了43个关于小沈阳的专题。小沈阳热从电视延烧到互联网上。一句“不差钱”就能把全中国的老百姓逗的哈哈大笑,说明这句话的确引起了大众的共鸣,但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轻松。小品中,官权和金钱、走后门被演员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品把“潜规则”诠释得很到位,提示“潜规则”在中国似乎没有行不通的,只要你去好好地运用它。一个“不差钱”折射出公众对潜规则的麻木与适应,同时警醒我们,原来当下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中已经默许潜规则的存在,因而观众在笑过之后还有几分苦涩沉重。
富有家庭的最大挑战不是经济而是教育
特邀专家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5月7日晚,杭州青年胡斌开三菱跑车违规超速行驶,撞死25岁的市民谭卓,这是一起“富二代”为所欲为的恶性案件,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胡斌事件的典型性在于显露出了中国“富二代”危机的冰山一角。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据《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显示,全球100家家族企业荣登此榜,第一名是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了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100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英、法、美名列前三位,各有17家、16家、15家,而日本也有10家,第100名家族企业也有超过225年的历史。榜单中没有一家中国的家族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将有越来越多的富有家庭出现,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所谓“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实质是教育失败的现象。胡斌也是有梦想有追求的青年,但他终究成为教育失败的牺牲品。
富有家庭教育失败的突出表现是对于孩子过度满足甚至无限放纵,使孩子相信金钱万能却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智能----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实,这样的富二代或富三代是难以获得真正幸福感的。在常人看来胡斌是幸福的,可他似乎体验不到,故而在强刺激中寻求自己虚无缥缈的快感。
耶鲁大学Robert Lane教授在1970年进行的“幸福的丧失”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缺乏时更为失落。所以物质过剩的富家小孩,反而可能是“满足感被剥夺”的一代。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孩子中,有两成的人放弃了工作,他们大多数一事无成,整天耽溺于吃喝玩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说胡斌事件显露出了中国“富二代”危机的冰山一角,切不可忽视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即贫富之间或富富之间的社会冲突,在网络时代尤其如此。所以,胡斌事件具有极强的警世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读,寻找出长治久安的对策。
汪冬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富二代”一词首先出现在电视节目《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这基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当时关注的焦点是,随着“富一代”逐渐老去,“富二代”们如何继承家族企业和财富。尽管对当代中国富人群体的发家史有着种种“原罪”的议论,整个社会对富人这个整体的评价还是温和的,除了对官商勾结不满,草根百姓中不乏对豪门的艳羡之情。关于“富二代”的零星报道,也仅限于杨国强之女杨惠妍的接班、刘永好之女刘畅的历练等新闻,鲜见负面报道,尤其是有名有姓、家族情况大起底的负面报道。然而,这一切都在今年的5月7日划上了句号。由于胡斌飙车撞死人案,也许还要加上此后不久杭州的魏志刚酒后驾车撞死人案。整个“富二代”的社会形象跌入深渊,被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胡彬“替身门”就是在当前这种“钱能摆平一切”社会心理暗示下的一种群体性反应。此后江苏省酝酿“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也遭到了利用国家资源培训私企“富二代”的质疑。在google上搜索“富二代”的网页,有709万个,多以负面评价居多。大家突然发现,与如何继承家族庞大的财产相比,跟普通大众更息息相关的,是如何教育“富二代”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
开心网:主流文化默许偷走了什么
特邀专家李泓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今天你偷了吗?”——办公室开心网一族的打招呼语,不胫而走,和“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一类,成了时尚流行语。开心网偷菜的流行,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一款全无智力含量,没有任何挑战性而言,纯是耗时间的网络小游戏,竟然让如此众多的白领竞折腰,甚至不惜为了偷一根虚拟的白萝卜,半夜爬起来,不惜被老板炒鱿鱼,也要冒险在办公室偷偷地“偷”……
从颇考验智商、富有挑战性的大型战争网游、模拟人生网游,到祖玛、连连看一类练反应速度的办公室小游戏,已成明日黄花。网络风水轮到了以交友为目的的开心网,如今有超过4000万用户在忙着偷菜、抢车位,页面浏览量高达7亿。
要语重心长地分析网上偷菜风靡的缘由,可以列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理由,最常见的是缓解压力说,还有满足轻松交友的欲望、有利于办公室的互动与融洽,让玩家显得时髦,很IN。相对于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而言,网上偷菜是一种单纯的、合理的恶作剧游戏,小恶而无伤大雅,同事之间多了许多话题,融洽了气氛,活跃了工作氛围,何忧之有?
尽管有媒体在报道中警告开心网成瘾,但许多报道不约而同地用了轻松甚至带有几分欣赏的口吻。
然而,倾听一下资深玩家的体会,却让感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在利益面前,没有亲情和道义可讲,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在你背后下手的贼;
——帮你除草、杀虫,对你示好的人,来你家的真实目的可能并不是这个,而是看你有没有可偷的东西;
——那种以“友情”为名义的化肥,是最不讲友情的东西;
……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寒而栗?
也许,很多人内心有着不劳而获、以邻为壑的蠢动。开心网只是及时游走而来的那条充满魅惑的小蛇。
这真的仅仅是一款弱智游戏吗?它所代表的文化,究竟预示了什么?属于SNS范畴的开心网,真的会掀起新一轮的互联网革命吗?
据说,SNS的宗旨是基于互联网的真实人际关系网络,旨在构建一个真实的网上社会。实名制登录,就彰显了对“真实”的强烈要求。如果,这份“真实”的关系,建立在偷与被偷的基础之上,是否不知不觉伤害了我们内心的善良?情义无价,是否将成为办公室流传的最后一个老套的笑话?
列宁说过,一个工人,不管他走到哪里,只要他唱起《国际歌》,就会找到朋友和同志。那么现在呢,我们凭借网上一句“今天你偷了吗”,去寻找“真实的”朋友?
更耐人寻味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对SNS、对开心网偷菜流行的态度。大洋彼岸,奥巴马曾经聪明地利用彼岸SNS模式的FACEBOOK交友网(国内开心网、校园网不过是它的翻版),滚雪球般地扩大了人际关系网,赢得了超高的人气,最终问鼎美国总统宝座。此岸则用不着那么吃力,可以云淡风轻地一笑置之。然而,默许开心网一类“无聊”游戏的存在,会不会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善良与庄严呢?
像开心网一类SNS,在西方是公民社会的利器,在我们这里则彻底走向无聊,恐怕是公众表达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被人为挤压的结果之一。
“所有的结果让你承受,深夜的农场我一个人偷”,这首得意洋洋的《偷菜歌》,其实道出了中国孩子们在长大成为白领后,一个群体的独立宣言。只是,这份“独立”的代价过于昂贵,并且不但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更打上了主流文化教育取向的深深胎记……
屈俊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一向以“权威严肃”标榜的新华网也颠覆传统理念与开心网联姻,而互联网巨头们(国外的Facebook、MySpace、Twitter,国内的校内网、51、新浪、搜狐等)更是不断的扎进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这边是企业下令严禁白领上班到开心网“偷菜”,那边是互联网巨头的不断扎进,把社交网站推到了亢奋又尴尬的位置。以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不只是偷菜钓鱼、读书娱乐、扩大人际圈,还可以引导舆论。有研究认为 “社交网络发展会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困难,因为它的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和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特点,使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网上出现,便能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孰不知社交网络的特点也是把双刃剑,它也可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新华社音视频部和开心网“汶川地震一周年寄语专题”从 5月11日清晨6时推出,到13日下午下线留言达63万条,均为实名、正面内容。由此可见正确的认识与利用社交网络,利用社交网络正确影响社会才是我们中国式社交网络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屏蔽。
养育现代大国学术的元气和风范
特邀专家杨 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先生同日过世,受到媒体和网络的关注,提示我们思考精英文化与网络大众文化的关系。精英文化强调原创性,网络大众文化注重共享性。离开精英文化,网络、大众文化就是低级的娱乐;而如果离开网络、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就缺乏发展的基础。鲁迅讲,发现天才之前,需要先制造泥土,制造舆论氛围。
“六十年为一甲子”,60年处在开拓文化盛世的转换时期。西汉六七十年后是汉武帝朝,学术上出现了司马迁、董仲舒,还有司马相如。《史记》中的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将相和、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会、鸿门宴、萧何追韩信、运筹帷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卧薪尝胆等史迹和成语,都带着感慨万千的中国故事,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之中,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宋代也是在建国六七十年后,出现了欧阳修主盟的文坛;出现了三苏父子——苏东坡和他的父亲、弟弟、王安石、曾巩这样的一些文章家,唐宋八大家居其六;学术史上出现了“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史学上出现了司马光;科学技术上出现《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还有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60年应是认清自己的方向、出现思想学术高峰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思想文化体制比较健全的话,不用很长时间,中国思想学术会出现一个群星灿烂的局面。感应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民族全面振兴的充沛元气,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与世界”的思维框架中,强化了自主创新的意识。要堂堂正正,养育现代大国学术的元气和风范。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与世界对话,站在现代文化的立场与古往今来对话,要为建立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模式”,或一种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提供思想的、学理的和治国方案的支持。
翟 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在“全民网络大联欢”的今天,这样一件令人不胜惋惜的大事却处于舆情热度总排行第八的位置,是中等偏下,这是否说明传统文化或者孤僻的学术本身已经离我们很远?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下,传统文化是如此地力不从心?是否也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占据头条的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迈克尔·杰克逊,之后的动画片、畅销书、网络流行语等均排在了季、任二老之前。由于网民以年轻人为主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情的关注对象。这也在另一层面说明,如今的网络文化生态更趋向于流行化、实效性、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