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实感谱写的画面往往更能感人至深
回望20年记者生涯,发现时间会把很多时刻销蚀为单调的数字、名称和概念,只有与之相关的生活故事依然富有生命力,只有赋予人情味的文字依然打动心灵。笔者习惯地把这样的新闻报道称为情感新闻。笔者所说的情感新闻不是时下流行的那种讲述情感的浓情记录,而是指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简单地说就是富有情感地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新闻会过时,纸张会变旧,油墨会模糊,只有鲜活、真诚的情感才能把我们的心灵与读者连在一起。
微观视角而非宏观叙事
无论新闻报道行使什么职能,要把文章写得有人情味,首先就要把新闻视角从宏大叙事为重点逐渐转向微观叙事。
初做新闻工作时,新闻叙事的着眼点常在一个地区、一级组织、一个单位、一个实体,在这些宏大叙事中,常表现的是实际工作过程,是事件的发展,其中人是不占主要地位的,与实际工作过程相比,人反而成了附属性的。
而情感新闻,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新闻记者叙事的视角和方法要有所转变,要把以往黏附在地区、组织、单位、实体的新闻视点转移到个人身上,要关心个人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关心个人在市场竞争中的拼搏、关心个人的疾苦、关心个人的利益。
同时,要通过个别人反映一般,透过个人的生活去反映社会,要通过真实的个人去表现真实的一般,这就要求记者站到社会历史的高度去观察个人。这样情感新闻报道内容的时代感才能大大增强。
关注情感而非只重行为
去年在地震灾区采访的日子里,“我该去问吗?我该怎么问?”一直是围绕那些现场记者的困惑。有的时候,一句话,就像一把刀子,会开启生命最黑暗的回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挑战着每一个生命,也考问着许多记者习以为常的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
我们过去的新闻比较多地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但行为不是人的全部,只是人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因为人还有思想、还有情感。
采写一篇成功的情感新闻是困难的,因为人的情感世界无限丰富,在情感世界有永恒的东西,同样也有时代的厚重投影,但情毕竟隐含在人的内心世界,有些能流露出来,有些只含于内,感受他人情的细微变化已属不易,要用新闻形式表现出来更难,因为表现情感的细节很难捕捉。
新闻记者写人的外部行为可以通过采访,而情感则主要靠体验、靠感悟,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有鲜明的政治、文化理念,而且需要有丰富的激情,要有慈悲、关怀人的情怀。有了这种情,才能和他人实行情感沟通,才能和他人心心相印。
积极引导而非单纯表现
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表现人的崇高道德情操,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职责。此前,把这个任务只当做文学艺术的专利,似乎和新闻无缘。其实,作为和读者天天见面的报纸,更需要把其当做一个重要的课题,要用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对读者进行熏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
近几年,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蓬勃发展。为了争取读者,很多报纸都争着刊登一些争夺注意力的社会新闻,有的报纸为了追求新闻的刺激性,不惜在细节上加以渲染。这些新闻在社会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对青少年。因此,发展以表现人的真、善、美,表现崇高的爱的情感新闻是很需要提倡的新闻形式。
比如灾难新闻传播就不能仅限于直面悲剧,而更应该发掘灾难中的人性光芒,体现对人的关怀。作为媒体,当然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这也往往是新闻竞争中对记者、对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但能否在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中发出最快且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
此前关于地震灾区的一篇报道《相信奇迹》,讲述的是汶川地震后,抢救出一个已经被压了近179个小时的生命。在这篇文章里,记者、编辑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对灾难的痛惜,对遇难者的哀悼与同情,跃然纸上。在公众知情权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了尊重他人,包括尊重死者的平衡点。
抒写真情而非编造现实
情感新闻的写作没有标准的形式和风格。情感新闻可以是叙事性的、描述性的或说明性的。他们讲述故事、描绘图画、解释背景——但必须都是事实,而没有虚构。
由于大多数情感报道的目的是唤起读者的某种情感反应,因此,它们必须注重事件的人物背景,而不是仅仅关注那种平淡无奇的事实。即使一个事件缺乏新闻价值,但是由于人性因素缠绕其中,还是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因为人情味的作用能使事件带来冲击、剧变和戏剧化效果。思想、情感、雄心——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人物的背景,它们对于这类报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有助于生动地表现人物、地点或事件,从而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
同时,记者还要注意不能把一句话强加给采访对象,而只能如实地从所有的讲话中挑选,而且讲话必须出自被采访人之口。
此外,一些记者有时会用煽情的语言来达到激发情感共鸣的效果,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报道的生动性和影响力必须存在于事件本身。朴实的语言是将事实传递给读者的最好的媒介。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王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