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州会客厅]
邀请嘉宾:市曲艺家协会顾问 吴 雁
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蔡 啸
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尚文波
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郑 平
市曲艺家协会理事 鲍孔德 阿 梁 阿 涛
主 持:商报记者 徐世翔
会客时间:2007年12月14日
台州拥有地方特色曲艺
很多人都知道相声、小品,但不一定知道曲艺。什么是曲艺,台州曲艺发展怎样,有什么特色,包括哪些种类?
吴 雁(以下简称吴):曲艺就是说唱的艺术,包含很多种类。
尚文波(以下简称尚):曲艺也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类的一种大杂烩。
吴:以前台州的曲艺和戏剧合在一起成立过协会。12年前,两个协会分开,台州市曲艺家协会成立。当时,协会囊括了很多曲艺门类,包括评书、鼓词、小品、三句半、顺口溜、魔术等,有170多人的庞大队伍。经过10多年的发展,市一级的协会会员已有200多人,全市算起来有1000多人。我们在座的基本是第一届的老会员。
吴、尚:台州也有不少有地方特色的曲艺种类,有名的比如仙居的洒尺、三门的道情、路桥的莲花落、玉环的鼓词,以及温岭的滩簧、临海的词调、天台的小调等。这些曲艺种类有着地方语言特色,在台州各地广为流传。
吴:曲艺在旧社会是艺人的谋生手段,登不上大雅之堂,主要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艺人大多单干或以民间社团的形式组织起来。
尚:以前大家以单干居多,像温岭的滩簧、玉环的鼓词,基本上是以走堂会为主,还有的可以说是以乞讨谋生为主。根据演出形式来划分,曲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进剧场,说书卖票类;二是进堂会凑热闹、讨彩头,即喝彩类;三是走乡串户或街头卖艺类。
郑 平(以下简称郑):那时候艺人生存都不容易。“文革”期间,我在乡间说书,讲《三国》、《水浒》,曾经被五花大绑抓了起来,说我在“放毒”。
改革开放带来曲艺春天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很多是听你们说书、看你们唱戏长大的。那时候你们都是明星人物,能否回顾一下20年前那些红红火火的岁月?
郑:改革开放初,感觉是曲艺发展的春天到了。我当时在椒江三甲曾第一个组织曲艺队,黄岩还成立了以吴雁为主席的曲艺协会,到群众中间讲革命故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那时候,协会组织了故事巡讲队,有7个人,专门到农村学校讲故事,非常受欢迎,经常有人送锦旗。
1978年开始,台州各地基本上有说书的书场。那时候,蔡啸老师几乎每天白天看书、晚上说书。当时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一听有说书的,男女老少都赶来。有个大队书记说,队里开会有的人不来,但每逢说书,他们都会去。
吴:黄岩现在的很多干部对我说:“我从小听你的故事长大的。”那时候一年有几十万人听我们说书。我们为此还专门办过故事培训班,从每个村挑选人来参加我们的培训。
鲍孔德(以下简称鲍):像玉环的鼓词,200年前从温州传到台州,已经在玉环形成了一个文化品牌,至今还很红火。鼓词唱方言,主要在堂会、庙会上演出,老百姓的需求很大,一天最多的时候一个人要演2到3场。像我们在玉环,一年要演300到400场,下午演、晚上演,一个人演一台戏,一唱就要两个多钟头,很受欢迎。
新时代台州曲艺的喜与忧
我们知道,在台州曲艺界像蔡老师、阿梁、阿涛,还有今天没来的阿福、光头等,他们走进电视,成为栏目主持人,也成了台州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不是可以说,台州曲艺的发展攀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或者说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蔡 啸: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过去我们没有地位,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最受重视的时期。
尚: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像评书曾有一个辉煌时期。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通过与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曲艺的确迎来了新的辉煌。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阿梁、阿涛:我们是搭档说相声的。相声源于天津,发展于北京,在南方比较薄弱,对南方来说发展相声的最大瓶颈就是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相声的门槛比较高,因为相声演员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艺,相声演员应该是杂学家。另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关于相声的教科书,学相声必须口传形授。在浙江,相声说得好的,只有3对,台州学相声的人太少了,要说相声,找个搭档比找老婆还难。
相声现在处于低迷期,一是人才缺乏,二是大的氛围不是很好。作为我们俩,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底蕴、通过相互间的更好合作,带动台州相声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更希望有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希望政策放宽对语言类艺术的局限,更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进一步促进和发扬光大相声事业。
鲍:我们也有这样的担忧,像玉环的鼓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现在的鼓词艺人,老的已70多岁,最小的也有38岁,再小的年龄没有人选。
“十字”助推曲协新跨越
一方面曲艺有着广阔的民间需求,另一方面,曲艺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曲艺事业的发展。请问尚主席,作为协会方面,今后有什么打算和目标?
尚:对于台州曲艺的发展,作为协会方面,我们的打算或者说举措可以用这样10个字来概括:拉人、造星、淘宝、推活、留金。
曲艺是当今流行的演出宣传必不可少的一个艺术门类。台州曲艺受地方语言限制,继承的人少。同时,台州曲艺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年轻人觉得也不够时尚,导致学习的人也不多。现在参加协会的年轻人,真正称得上“家”的人太少。我们只能先“拉人”,多招会员进来,走先拉人后培养的路子。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就是“拉人”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事曲艺不同于唱卡拉OK这么简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培养上难度也不小。
在曲艺圈子里如果成不了名,比任何从事其它任何艺种都要苦。大多曲艺工作者以谋生为主,现代传媒发达后,明星效应能使曲艺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走得更远更好。因此,我们在扩大队伍的知名度上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就是“推星”,比如现在电视上的阿福、阿梁、阿涛、光头,还有蔡老师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在“推星”上,除了与电视媒体的合作,我们还经常参与演出进行商业包装、参加各种比赛等。
“淘宝”实际上就是要发掘台州当地濒临灭绝的而又比较优秀的曲艺艺种。比如在台州流传的花枝、莲花落、道情、洒尺等。还有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已经不是很专业的艺种,要充分挖掘其精华。最近我们在积极配合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际上就在积极“淘宝”,找基层的传人,找原始的本子。
“推活”就是把我们创作的作品推出来、推广开。现有一些比较完整的可表演的曲种,我们借助政府活动努力去推。像评书,每年向学校推广,在玉环每所学校每学期基本上都要讲一次,其内容紧跟时代,涵盖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八荣八耻等。我们把现有的东西推出来,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实际上也是我们主动找市场。
2007年我们首次推出春节方言小品专场,在电视台一连播了4次,广受老百姓好评。
“留金”就是要留住老的、留住好的人和艺种。现在,在老同志的努力下,曲协的大架子已经搭了起来,协会也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时期。接下来,协会要进行切合实际的创新,一是要在艺种上改进,二是在内容上创新,三是在载体上创新,比如在互联网上推广,让曲艺走进千家万户。
明年,我们想办曲艺节,还计划办小品专场、“笑星笑声”进基层等,把台州的曲艺事业推向一个新天地。
新闻来源: 台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