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央视推出第一档大型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以来,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此类节目形式,涌现出大量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谈话类节目。强劲的“谈话风”抢滩中国电视黄金档,大有压倒娱乐综艺节目之势。
嘉宾对谈话类节目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与主持人的交流过程中。好的嘉宾不仅仅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地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激发主持人的灵感,为节目增加亮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嘉宾如果是当事人的角色,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使节目看上去真实可信;二是专家型的嘉宾能够给主持人专业上的提示,他们对一些事情阐述的观点往往是大众效仿和支持的意见;三是嘉宾的出现,能缓和或激发节目气氛,使谈话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丰富节目本身。
随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日益走红,许多媒体人会把嘉宾的选择和节目的策划联系在一起,对于嘉宾在节目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众口不一,具体有这样几种界定:
(一)嘉宾主角论
“嘉宾主角论”认为,在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嘉宾才是节目的灵魂和主导,主持人可有可无,或是只是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这个观点在美国的很多谈话类节目中比较常见。在美国,电视谈话节目对公共空间的划分非常清晰,有专门针对不同人群展开的谈话节目。以专门针对女性受众的谈话节目为例,可能是这个频道里一群家庭主妇正在聊各种家庭问题,这样的聊天没有主持人的介入,完全是开放性的聊天模式。另一档节目是关于职业探讨的,主持人的任务仅仅是介绍嘉宾的身份,在嘉宾无法控制节目时间时出面“干预”,完全不用参与讨论。“嘉宾主角论”的前提是一个独立、富有特色的谈话群的建立,而这个谈话群里的嘉宾必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嘉宾配角论
我国的大多数电视谈话类节目都采用这种形式。谈话节目的演播环境和交流性特点营造出意见产生的“舆论场”,主持人是场上的核心人物,是“意见领袖”,嘉宾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主持人的节奏和提问。主持人必须具备“场控制”的能力:
A、激发活力,各抒已见。主持人要事先与嘉宾进行沟通,向嘉宾说明自己的意图,并在节目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嘉宾参与发表不同意见,最终达到预计的节目效果。
B、协调沟通,寻求共识。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具有发挥协调控制作用的能力,以便整合众意、促进理解。这里就涉及到主持人与嘉宾的契合度的问题。主持人要尊重嘉宾,友善地与嘉宾沟通,要有意识地将嘉宾的思想引入正确的舆论场,最终形成民意倾向。
C、要协调好嘉宾的谈话欲望与观众的收视期待之间的关系。主持人不仅要调动起嘉宾谈话的积极性,还要按节目的要求引导谈话的方向,电视谈话节目也需要依据“电视语法规则”来建构,通过有效开发和灵活运用谈话现场资源,在有限的谈话现场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话语空间和情感空间。以浙江卫视的“公民行动”为例,特别安排了两位性格迥然不同的的主持人:朱丹娱乐主播出身,风格清新活泼,东方月喜欢思考,风格理性沉着。这两位主持人很好地应对了不同的收视群。
(三)嘉宾和谐论
这种观点认为,嘉宾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是均等的。主持人不能凌驾于嘉宾之上,嘉宾也不能以自身的专业去质疑主持人,故意为难主持人。这种形态在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并不多见,台湾地区相当红火的“康熙来了”就曾在节目中做过尝试。 “嘉宾和谐论”强调的是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一种互补关系,对嘉宾的身份、专业素养以及生活背景都有较高要求,它体现了“嘉宾和主持人互相成就对方”的一种理念。
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谈话节目将进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央视一套2008年1月开播的大型话题类谈话节目“我们”,是一档基于当代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基本前提,创办者从人们心底深处阅读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节目。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嘉宾的选择上比一般节目要宽泛很多,IT界、科技界、经济学界、法学界、思想界、传媒界、文学界、艺术界等社会各个层面的优秀骨干都能成为嘉宾,每期的话题和评论员从民众中产生。“我们”渐渐把嘉宾引上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主持人只是嘉宾的牵引人和推荐人,这样的谈话类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应该成为未来谈话类节目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者单位:浙江影视娱乐频道;陈旭浙江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