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岸 线
<<  < 2011 - 11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船 舱 口
  

 
瞭 望 台
 
 

 
 
 
难得的文化领域潜规则揭示
[ 2009-11-26 21:48:00 | By: 布瓜 ]
 

  ——评《“文化包工头”垄断舞台剧制作》

  文艺演出好看,文化报道不好写,尤其是对文化领域的时弊揭露更显稀贵。在这种情形之下,通讯《“文化包工头”垄断舞台剧制作》无论从选题角度、事实材料,还是报道深度来看,都可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揭露性文化报道。

  核心概念选用适当

  “包工头”是对承包建筑工程人的泛称,本应是中性概念,由于我国在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较多,因而现在社会流通中的这个概念,多少生出了贬义。作者在对一位演出商的采访中,敏感地抓住了采访对象偶然提出的“文化包工头”这个生动的符号式概念,用以描述“垄断舞台”创作的小小人群。通讯以这个加上“文化”定语的概念为中心,使这篇揭露不良现象的文章得以将零散的事实汇聚到统一的叙述结构中。

  让数字说话

  这篇通讯仅1600字,前面两段出现数字约20个、事例8个,全部来自具体的个人、创作团队或剧团。若非作者以十年的文艺新闻采访经验积累,短时间内很难迅速列举到位。用这样的报道方式作为全文的开篇,数字的巨大反差和问题的严重性,一目了然,能够有效地留住读者的关注目光,为下文提供进一步详尽的调查结果做好铺垫。在后文中,作者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上海芭蕾舞团这两个著名的剧团为例,沿着“文化包工头”的垄断产业链继续深挖,从创作环节到表演环节,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被层层揭示出来。

  递进的结构

  这篇通讯的题文配合得当,结构递进自然。文章标题《“文化包工头”垄断舞台剧制作》,随之在正文中分析出垄断者有三:一是舞台的创作,包括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等,全不需要院团自己来做,也无需再请工作室,都可以由导演编剧等主创代劳;二是由此也被垄断的利益链条,设计一次挣多少“额外收入”、一台剧目要设计几次,都是“包工头”们说了算;三是凭借大成本大制作,他们还垄断了很多创作、表演奖项。标题言简意赅地对此作了准确的概括,正文则对其因果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揭示本质问题

  记者揭示了这类现象得以产生的制度方面的主要原因:“搏大奖”。正是这种以“大奖”为核心的评价体制,衍生出种种不择手段的追求。通讯的设问句,将读者的目光集中在核心问题上,反问句的使用增强了通讯中有限的评论语言的力度。

  较大的奖项,对于文艺创作的内容、风格等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如果只以奖项作为激励机制的核心,一项奖励就不仅仅是荣誉,而与团队的利益密切相关,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这篇通讯所以引发人们的关注,就在于它的点拨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记者没有把观察的视角停留在包工头垄断舞台剧制作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揭示出制度性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规范市场操作规则,然而现在我国的文化市场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建立于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行政垄断简单地转变为“文化包工头”,继续着原有的“垄断”和庸俗的关系网。记者关注到文艺界评奖的“潜规则”,进而点出:“是否能得奖,与能否请到大牌编导等主创人员有直接关系”。于是,问题又从制度转到人的素质,使得通讯给人的思想得到深化。

  一文引发连锁效应

  这篇通讯在文汇报上刊登后,为配合读者和众多业内人士的热烈回应,该报接着开辟了讨论专栏,在文化新闻版连续刊出《奢靡的舞台,浮浅的视觉欢愉》、《天价制作不等于传世之作》、《三大怪象伤害了文化生态》等文章,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文化包工头”现象成为了文艺界代表热议的话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艺界议题空泛、针对性差的痼疾。报道刊登后,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经过调查研究,调整和修改了“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文艺奖项的评选规则,首次限制了同一主创人员的作品申报数量,在制度层面为遏制“文化包工头”现象的蔓延提供了保障。

  几点不足

  从新闻价值、选题内容、材料运用、叙事结构、表达手法上看,这篇通讯都写得不错,但是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虽然在文章中记者列举了很多事实,但均语焉不详:没有事实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全部用的是“某”、“有一位”、“有人”等措辞。如果说这是出于保护被采访人的需要,那么文章中直接引语少,多是转述或作者叙述,就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事情。现在读了这篇通讯。让人觉得“隔”。这种情形,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界缺乏说真话的环境,揭露行业黑幕需要面对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媒和文化界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对此类现象有意规避的懦弱心态,因而呈现“跪着造反”的尴尬。

  纵览全文三段的叙事结构,整体头重脚轻,结尾的部分较为短小,而且只列举“一位名导演”,个案表述暧昧不明,也未能反映总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振

  附:《“文化包工头”垄断舞台剧制作》(概要)

  该篇通讯以2008年末美琪大剧院上演的一台民族舞剧的编剧成本为新闻由头,列举了文艺界众多事例,揭露了文艺创作中只看利益不看质量,导致的创作成本虚高、制作流程被垄断等问题。

  小标题“制作成本屡创天价”:记者列举了大量的具体事例以及统计数字,说明天价成本来源于高额的创作费用。

  小标题“押宝‘大牌’助长‘垄断’”:记者调查了文艺院团不得已只能选择高价创作团队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文艺奖项对于文艺院团的意义。

  小标题“成本推高水准下降”:举例说明了目前创作人员不在乎创作,业界存在着这样一个畸形发展的倾向。

  (作者:张裕,原载《文汇报》2008年12月29日第一版;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来源: 《新闻实践》  作者: 陈力丹 叶梦姝

 
 
发表评论:
  

 新 大 陆

   

 


    

 指 南 针

    

  

 

   

 

  留 声

  


  

 

 


 

 
 




  避 风 港


天涯博客
天涯博客欢迎您!